Skip to main content

AI算力日益紧张的今天,GPU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了关键问题。单个GPU的算力往往超过单个应用的需求,如何实现GPU资源的共享和复用,提高GPU利用率,是每个AI基础设施团队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本文将详细介绍GPU Share的五种常见技术方案,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GPU Share 常见技术方案

1. Single Process In CUDA

1.1 技术原理

Single Process In CUDA是最基础的GPU使用方式,一个CUDA进程独占整个GPU资源。这是CUDA的默认工作模式,也是最简单直接的GPU使用方式。

1.2 特点

  • 独占性:一个进程独占整个GPU,拥有全部计算资源和显存
  • 简单性:无需额外配置,CUDA应用默认工作模式
  • 高性能:无资源竞争,可获得GPU的最佳性能
  • 资源浪费:如果应用无法充分利用GPU资源,会造成资源浪费

1.3 适用场景

  • 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训练
  • 需要充分利用GPU全部资源的高性能计算任务
  • 对性能要求极高,不允许资源竞争的场景

2. Time-slicing

2.1 技术原理

Time-slicing是通过时间片轮转的方式实现GPU共享,多个进程按照时间片轮流使用GPU资源。这种方式类似于CPU的时间片调度机制。

Time-slicing技术原理

2.2 特点

  • 时间复用:多个进程按时间片轮流使用GPU
  • 简单配置:相对容易配置和部署
  • 性能损失:频繁的上下文切换会带来性能开销
  • 资源竞争:多个进程竞争GPU资源,可能出现性能不稳定

2.3 适用场景

  • 轻量级推理任务
  • 开发测试环境
  • 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批处理任务

3. Multi-Process with CUDA MPS

3.1 技术原理

CUDA Multi-Process Service (MPS)NVIDIA提供的一种软件级GPU共享技术。MPS允许多个CUDA进程同时访问同一个GPU,通过软件层面的调度和资源管理实现GPU资源的共享。

MPS技术原理

3.2 技术架构

┌─────────────────────────────────────────────────────────┐
│ CUDA Applications │
├─────────────────────────────────────────────────────────┤
│ CUDA Runtime │
├─────────────────────────────────────────────────────────┤
│ MPS Client │
├─────────────────────────────────────────────────────────┤
│ MPS Server │
├─────────────────────────────────────────────────────────┤
│ CUDA Driver │
├─────────────────────────────────────────────────────────┤
│ GPU │
└─────────────────────────────────────────────────────────┘

3.3 特点

  • 软件级隔离:通过软件层面实现进程间的资源隔离
  • 动态资源分配:可根据负载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 共享显存:多个进程共享GPU显存空间
  • 故障传播风险:一个进程的异常可能影响其他进程

3.4 适用场景

  • 多副本推理服务部署
  • 小模型并行训练
  • 需要动态资源分配的场景

4. MIG (Multi-Instance GPU)

4.1 技术原理

MIGNVIDIAAmpere架构GPU上引入的硬件级GPU分区技术。MIG可以将一个物理GPU划分为多个独立的GPU实例,每个实例拥有独立的计算单元、显存和缓存。

MIG技术原理

4.2 技术架构

┌─────────────────────────────────────────────────────────┐
│ Physical GPU │
├─────────────────┬─────────────────┬─────────────────────┤
│ MIG Instance │ MIG Instance │ MIG Instance │
│ 1 │ 2 │ 3 │
├─────────────────┼─────────────────┼─────────────────────┤
│ Compute Units │ Compute Units │ Compute Units │
│ Memory Slice │ Memory Slice │ Memory Slice │
│ Cache Slice │ Cache Slice │ Cache Slice │
└─────────────────┴─────────────────┴─────────────────────┘

4.3 MIG配置示例

# 启用MIG模式
nvidia-smi -mig 1

# 创建GPU实例
nvidia-smi mig -cgi 1g.10gb,2g.20gb,4g.40gb

# 创建计算实例
nvidia-smi mig -cci

# 查看MIG配置
nvidia-smi -L

4.4 特点

  • 硬件级隔离:完全的硬件级别隔离,无故障传播
  • 静态分配:需要预先定义分区方案,运行时无法动态调整
  • 独立资源:每个实例拥有独立的计算单元和显存
  • 配置复杂:需要完全驱逐业务后才能进行配置

4.5 适用场景

  • 多租户环境
  • 需要强隔离的生产环境
  • 云服务提供商的GPU资源租赁

5. Virtualization with vGPU

5.1 技术原理

vGPUNVIDIA提供的GPU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层将物理GPU资源虚拟化为多个虚拟GPU,每个虚拟机可以获得独立的vGPU资源。

Virtualization with vGPU技术原理

5.2 技术架构

┌─────────────────────────────────────────────────────────┐
│ Virtual Machines │
├─────────────────┬─────────────────┬─────────────────────┤
│ VM 1 │ VM 2 │ VM 3 │
│ vGPU 1 │ vGPU 2 │ vGPU 3 │
├─────────────────┴─────────────────┴─────────────────────┤
│ Hypervisor │
├─────────────────────────────────────────────────────────┤
│ vGPU Manager │
├─────────────────────────────────────────────────────────┤
│ Physical GPU │
└─────────────────────────────────────────────────────────┘

5.3 vGPU类型

  • vPC (Virtual PC):面向知识工作者的虚拟桌面
  • vWS (Virtual Workstation):面向专业图形工作站
  • vCS (Virtual Compute Server):面向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
  • vApps:面向应用程序虚拟化

5.4 特点

  • 完全虚拟化:提供完整的GPU虚拟化体验
  • 强隔离性:虚拟机级别的隔离
  • 管理复杂:需要专门的虚拟化管理平台
  • 许可成本:需要购买vGPU许可证

5.5 适用场景

  • 虚拟桌面基础设施(VDI)
  • 云服务提供商的GPU云服务
  • 需要完全虚拟化的企业环境

6. 技术方案对比

特性Single ProcessTime-slicingMPSMIGvGPU
隔离级别完全独占时间片隔离软件级隔离硬件级隔离虚拟化隔离
资源分配独占全部资源时间片轮转动态分配,共享计算单元静态分配,独立计算单元静态分配,虚拟化资源
故障传播无故障传播存在故障传播风险存在故障传播风险完全隔离,无故障传播完全隔离,无故障传播
灵活性无共享灵活性中等,可调整时间片高,可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低,需要预先定义分区方案低,需要预先定义配置
部署复杂度最低,无需配置中等,需要配置调度策略较低,软件配置即可较高,需要完全驱逐业务后操作最高,需要虚拟化平台
支持的GPU所有CUDA GPU所有CUDA GPU计算能力 >= 3.5GPUAmpere架构及之后的特定GPU支持vGPU的特定GPU
显存管理独占全部显存共享显存池共享显存池独立显存分片独立虚拟显存
最大并发实例数12-8个逻辑GPU16-48个进程7个实例1-16个vGPU
性能损耗0%10-30%5-15%<5%10-20%
成本中等(每卡$5k-8k中等(每卡$5k-8k中等(每卡$5k-8k高(每卡$10k+高(每卡$8k+ + 许可费)
适用场景大模型训练轻量级推理、开发测试多副本推理服务、小模型训练多租户环境、需要强隔离的业务VDI、云服务、企业虚拟化

7. 三维度总结分析

7.1 算力隔离维度

从算力隔离的角度来看:

  1. MIG - ⭐⭐⭐⭐⭐

    • 硬件级别的计算单元隔离
    • 每个实例拥有独立的SM(Streaming Multiprocessor)
    • 完全无干扰的计算资源分配
  2. vGPU - ⭐⭐⭐⭐

    • 虚拟化层面的算力隔离
    • 通过时间片和资源调度实现隔离
    • 隔离效果好但有虚拟化开销
  3. Single Process - ⭐⭐⭐

    • 独占模式,无算力竞争
    • 但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4. MPS - ⭐⭐

    • 软件级别的算力调度
    • 存在计算资源竞争的可能
  5. Time-slicing - ⭐

    • 时间片轮转,算力隔离最弱
    • 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影响性能

7.2 显存隔离维度

从显存隔离的角度来看:

  1. MIG - ⭐⭐⭐⭐⭐

    • 硬件级别的显存分片
    • 每个实例拥有独立的显存空间
    • 完全的显存隔离,无泄露风险
  2. vGPU - ⭐⭐⭐⭐

    • 虚拟化层面的显存管理
    • 提供独立的虚拟显存空间
    • 隔离效果好
  3. Single Process - ⭐⭐⭐

    • 独占全部显存
    • 无显存竞争但无法共享
  4. Time-slicing - ⭐⭐

    • 共享显存池
    • 存在显存竞争和碎片化问题
  5. MPS - ⭐

    • 共享显存池,隔离最弱
    • 进程间可能存在显存访问冲突

7.3 故障隔离维度

从故障隔离的角度来看:

  1. MIG - ⭐⭐⭐⭐⭐

    • 硬件级别的完全隔离
    • 一个实例的故障不会影响其他实例
    • 最高级别的故障隔离
  2. vGPU - ⭐⭐⭐⭐⭐

    • 虚拟机级别的完全隔离
    • 虚拟化层提供强故障隔离
    • MIG并列最佳
  3. Single Process - ⭐⭐⭐⭐

    • 独占模式,无进程间干扰
    • GPU硬件故障会影响整个应用
  4. Time-slicing - ⭐⭐

    • 进程级别隔离
    • 存在故障传播的风险
  5. MPS - ⭐

    • 软件级别隔离最弱
    • 一个进程的异常可能影响其他进程

8. 最佳方案推荐

8.1 综合评估

基于算力隔离、显存隔离、故障隔离三个关键维度的分析,MIG (Multi-Instance GPU)在所有三个维度都表现最优,是GPU Share的最佳技术方案。

8.2 推荐理由

  1. 硬件级隔离MIG提供了最强的隔离能力,从硬件层面确保资源隔离
  2. 无故障传播:完全独立的GPU实例,一个实例的故障不会影响其他实例
  3. 性能保证:每个实例拥有独立的计算单元和显存,性能可预测
  4. 安全可靠:适合生产环境和多租户场景

8.3 场景化选择建议

虽然MIG是综合最佳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场景选择:

  • 生产环境多租户:选择 MIG
  • 推理服务集群:选择 MPS
  • 开发测试环境:选择 Time-slicing
  • 虚拟化环境:选择 vGPU
  • 大模型训练:选择 Single Process

8.4 技术演进趋势

随着GPU硬件技术的发展,硬件级别的资源隔离将成为主流趋势。MIG技术代表了GPU共享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会有更多GPU型号支持MIG功能,分区粒度也会更加灵活。

9. 参考资料